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宝应属黄淮冲击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温暖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寒暑显著,四季分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年平均气温14~15℃,无霜期210~220天。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mm,汛期降雨量集中,6~9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65%左右,同时,降雨量年际变化也较大。年平均蒸发量为960mm左右。
从形成本地区大洪大涝的天气系统看,主要是6月左右的梅雨和7、8、9月间的台风形成的暴雨。江淮之间特有的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由于入梅时间迟早、梅雨期长短、梅雨量多寡,均可能形成水旱灾害。1962、1965、2003、2006年台风暴雨和1954年、1991年梅雨及1966、1978、1992、1994、1997年干旱,均给里下河地区造成很大灾害。
工程区内交通便利。水路可利用宝射河、大溪河等现有河网可直接与京杭大运河相通。沿线陆路已形成国道、省道和乡镇公路的交通网络,可通过京沪、宁靖盐等高速公路及淮江公路、安大公路、233省道等骨干公路抵达施工场地附近,再由城市公路抵达现场。大型施工机具和建筑材料可通过水路、陆路直接运到施工现场。掌握各交叉路口交通转向及车辆流量。在交叉路口设临时导向牌,派专人负责交通疏导。施工机械进出在交叉路口设置明显行施工标志,以防其对该段效能造成影响。
施工围蔽附近设置防撞标志,并设有警示灯、夜间主动发出警示标志。
从工程地质角度,分别将地基土体自上而下分别描述如下:
1层(Q4ml):人工堆土,为灰黄色粉质粘土,含植物根系,层厚2.9~4.7m,平均层厚3.4m,力学强度低,场地普遍分布。抗冲刷能力较差。
2层(Q3al):灰黄色粘土,可塑状态。层厚2.3~4.2m,平均层厚3.6m,[R]=160kPa,场地普遍分布。γd=15.2kN/m3,c=39.0kPa,φ=14.4°。抗冲刷能力较好。
3层(Q3al):灰黄色、黄色砂壤土夹壤土,其中砂壤土密实状态;壤土可塑状态。厚2.0~5.3m,平均层厚4.5m,[R]=160kPa,场地普遍分布。γd=15.0kN/m3,c=11.0kPa,φ=25.1°。
4层(Q3al):灰黄色粘土夹粉质粘土,含铁锰质结核,多数可塑状态,少数软塑状态,[R]= 100kPa,本次勘察未揭穿,最大揭示厚度9.0m。γd=13.5kN/m3,c=31.0kPa,φ=11.8°。
本工程建筑物底板基本位于第2层、第3层土上,地基承载力[R]=160kPa,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三支排河位于宝应县城区中部,北通二里排河、南至城市河,长度约1.76km,现状三支排河淤积较严重,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水质差、污染严重。本工程为三支排河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内容为:
1、河道工程:河道全线进行清淤疏浚,泰山路以北段0+000~0+550驳岸墙进行拆建,长度550m。河道疏浚采用干式清淤,分段打坝断流后,采用挖掘机清淤配合人工清淤,挖掘机或人工翻转至岸上,外运至指定区域,本工程设计清淤河道高程▽0.0~-0.5m。本图中所列土方量计算表仅为河道清淤及挡墙拆建部分工程量,截污管道开挖/回填土方工程量未计入。
2、截污工程:针对沿线排污口进行控源截污,新建截污管就近接入污水主管网,新建de400截污管577m、污水检查井18座。泰山路以北段(0+000~0+550),拟沿西岸新建驳岸墙后,埋设截污管,向南接入泰山路污水主干管。根据沿河污水量计算,管径采用de400,管道材质为HDPE管(SN8),管道长度577m,起点处管底高程2.8m,设纵坡i=0.002。管道基础采用360度砂石基础,具体做法参照图集06MS201-2-54页。HDPE管采用氯丁橡胶接口。管道污水检查井采用φ700砖砌井检查井。
3、挡墙工程:根据河道两侧实际情况,考虑景观、道路以及施工空间的需要,本次工程河道设计共采用2种型形式河道驳岸。其中K0+007.8~0+028西岸、K0+240~K0+279西岸由于不具备基坑开挖条件,采用新建灌注桩驳岸其余段均采用生态砌块挡墙,具体设计如下:
(1)生态砌块挡墙
新建砌块挡墙墙顶高程▽2.7m(与原挡墙墙顶高程一致),砌块共四层,每层高50cm,挡墙基础为重力式素砼基座,底板底高程▽-1.0m,宽3.0m,厚0.5m。
素砼挡墙间距12m设沉降缝,遇挡墙转弯或地基土质差别较大等地段,应加设缝,相邻墙体缝宽2cm,并采用挤塑板进行夹缝处理,缝后铺设幅宽80cm土工布一层,骑缝铺设。
(2)新建灌注桩驳岸
桩号K0+007.8~0+028西岸、K0+240~K0+279西岸共计二段为避免大量征迁,采用新建灌注桩驳岸的方式进行处理。设计河底高程▽-0.5m,灌注桩采用φ80钻孔灌注桩,桩长15m、间距90cm,墙后每90cm施打φ60高压旋喷桩6.4m,墙前挂板成墙,桩顶设帽梁及石材栏杆。灌注桩驳岸顶高程▽4.0m。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对河道进行打坝排水,基本排干河道水位;
在河道基本不清淤的情况下,在河道内部分填土整平(外运土方),在沿河道路与河道内部间形成干法施工平台,填土高程为▽4.0m(桩顶▽4.0m,高程▽4.0m~▽3.4m间为帽梁。破桩头0.6m);
打桩位置做打桩准备、其余位置用作施工临时堆场(因河道两侧堆场条件差);
先施工部分灌注桩,每1.8m施工一根灌注桩,等该灌注桩强度达到80%后,浇筑其余灌注桩;
灌注桩施工结束后在灌注桩后平地面至高程▽4.0后施工高压旋喷桩,达到设计强度开挖河道;
破灌注桩桩头0.6m,浇筑灌注桩帽梁以及二期砼挂板。
4、沿线配套工程:泰山路以北段0+000~0+550对西岸砼道路进行拆建;并根据沿岸空间,沿路增设部分停车场;顺河道路施工后恢复,道路长度550m,,采用4m宽C35砼道路,路面厚15cm,其下铺15cm水泥稳定碎石、20cm12%石灰土。沿河绿化进行恢复重建;沿线违章建筑予以拆除。
5、沿河绿化:绿化建设面积约8783平方米,基本保留现状绿化原有树种,开挖线以下大树保留,沿河垂柳整形修枝,开挖线下无法保留的原有紫叶李和灌木球根据现场施工灵活移动到场地各空缺地点。春花、秋叶、夏荫、冬枝是整个植物配置的总原则,沿河边树种以常绿和落叶树种搭配,乔灌搭配,春夏秋冬均有开花树种,颜色鲜艳,高矮搭配,分配合理。疏林草地与组团绿化相间,景观错落有致开合有度。本河道植物品种选择上以香樟、大叶女贞、桂花等常绿植物为基调树种,以桃李梅等树种作为点缀,以个性化明显的银杏、红枫、红瑞木等植物体现。